做好“十三五”和未来一段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从以减少灾害损失为核心的灾害治理模式向以减轻灾害风险为核心的综合灾害治理模式转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看到,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还存在诸多“短板”,比如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有待完善,重救灾轻减灾、重灾中应对轻灾前预防的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还比较淡薄等。做好“十三五”和未来一段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灾害风险治理理念,转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从以减少灾害损失为核心的灾害治理模式向以减轻灾害风险为核心的综合灾害治理模式转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 夯实灾害风险治理基础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风防潮、校舍安全、危房改造、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设施的投入,统筹加强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各地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降低了灾害风险。但是,目前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城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偏低,校舍安全工程需要进一步推进,建设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 下一步,应继续加强减灾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夯实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一是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防沙治沙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二是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三是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提高灾害风险早期识别能力 近年来,民政、水利、农业、气象、林业、地震、海洋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机制,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提升,公众获取灾害预警预报时间显著提前,覆盖率明显扩大。但是,目前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布局不合理、监测预警预报精度不高、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问题依然存在,区域灾害风险家底不清、数据不全,灾害数据部门化、减灾多头化的现象依然严重。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一是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灾减灾卫星星座,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二是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建设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全面采集基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人口、住房、财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数据,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评估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灾害特征相适应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提升基层风险治理能力 社区减灾工作是转变防灾减灾工作思路、整合防灾减灾公共资源、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构筑城乡防灾减灾格局的重要抓手。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从2008年开始进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截至2017年11月,共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568个,推动社区减灾设施、救灾装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加强。但是,我国社区减灾资源分散,常态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减灾工作经费保障不足,缺乏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应继续深入推进社区减灾工作,提升基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加强部门协调,民政、地震、气象等部门应联合开展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示范社区创建成效。二是补齐社区减灾能力短板,通过强化基层政府的防灾减灾服务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升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培训、监测预警、减灾设施场所建设、物资储备能力。三是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对社区管理人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将社区减灾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 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 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国家减灾委员会根据年度全国灾害形势和防灾减灾救灾重点工作,确定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并统一作出安排部署,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健全、工作手段和方法相对简单、工作经费难以保障、科普教育场所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加强减灾宣传教育,需要政府与社会形成合力。一是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二是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网络教育平台等的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定期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居民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三是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